【今日立冬】养生宜闭“藏”养“阳”,重在固

来源:东南医院

何谓养生?

人时时刻刻在受大自然的影响。宇宙阴阳运动,形成四季变化,从而影响万物,影响着人。所以养生的原则当然要顺应天时气候的变化,四季养生就是顺时养生的精髓。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冬箑夏裘”,“箑”为扇子之意,“裘”则为皮袄之意,若一个人夏天裹着大棉袄,而冬天却扇扇子贪凉,显然是不符合季节的,因此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表示不合时宜。《易经》中讲的天人合一的养生,告诉我们人的气是天地所赐,那么人的养生也就应该要根据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来进行。这种养生哲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顺应自然则养生成功,违背自然则百病迭起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在中国古代是个很重要的节日。传统中医认为立冬之后应该养阴藏阳,那么,关于养生,立冬之后我们可以怎样做呢?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季养生技巧之

藏阳

万物蛰伏重在养藏,天气逐新交令,生机潜伏闭藏,动物准备进入冬眠状态,秋季收成的农作物也收藏入库,我们人体的阳气开始落藏在内。中医认为,自立冬开始,天气之间阳气由收变敛,由降交藏。故冬日养生要重视阳气的敛藏,无扰乎阳,无耗其精。

养生的技巧就是一个字藏。如果冬日不重视藏精,比如熬夜、纵欲、焦虑等,就容易出现汗多、面红如妆、发热等不适,这在中医称为“阳气不收”和“相火外浮”,俗称“上火”。如冬天阳气不能落意,到了来年春天,奉生者少,或出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因此,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藏”阳。阳气是我们生命的源动力。到了冬天,自然界阴盛阳衰,人体的新陈代谢也趋于缓慢,这个季节最重要的养生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晚起,日出而作。这样就能养精蓄锐,养真培元,有益于在冬季阳气潜藏,阴津蓄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无扰乎阳,早日晚起,必待目光”,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

其次是“藏”身冬季运动不宜过量,过度出汗容易损耗阳气。另外,穿衣注意保暖,注意暖头、暖腹、暖脚。

再次是“藏”情。善养生者,养其情志。要尽量避免情绪起伏,应保持精神安宁,豁达乐观的情绪状态,可使神气内收,利于养藏。通过饮茶、音乐,伸展来调养身心。遇到紧张、焦虑的事情,调整呼吸,选择较深较长的腹式呼吸,达到放松肌肉、释放情绪的目的。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季养生技巧之

 养阴

冬天,除了藏阳,尚需养阴。《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季节是阴气收藏的季节,特别是阴虚人群在秋冬季进行养阴,效果更好。

食疗补阴。因为肾阴是元阴所在,为阴之根本。可多吃些黑色的食物,有养阴补肾之功,能伏藏相火,使之归根。比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乌骨鸡、海参等等,因为色黑入肾。还可多以汤、羹、煲的形式烹饪食材,也可适当添加西洋参、沙参、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熟地、山药、桑椹子、山茱萸等中药做成药膳。粥也具有极高的滋养功效,米类可选择小米、大米、糯米等。

按揉补阴。秋冬时节可通过穴位按摩自我保健来养阴,防病保健的穴位当以任脉为主,任脉是“阴脉之海”,我们可以取其中的关元穴、气海穴,还可以取人体具有滋养肾阴效果的腧穴,例如:太溪、照海、三阴交等。

关元穴在下腹部,肚脐正下方3寸。按摩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条线,将这条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或者可以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者并拢,肚脐下四指处就是关元穴。按摩时可搓热掌心,把温热的掌心轻轻地放到关元穴上,在皮肤表面做回旋形动作,按摩到有热感即有效果。

气海穴也在下腹部,肚脐正下方1.5寸,也就是关元穴和肚脐的正中间位置。按摩方法和关元穴相同。

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脚后跟上的肌腱和内踝骨的中间。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也就是脚内踝骨的正下方。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也就是内踝骨上大约四指的位置,沿着小腿骨的后面。

“上工治未病”

冬季养生技巧之

灸调

艾灸具有温、补、通三大作用,目前已被常用于保健,很多人喜欢在家自我艾灸保健,那么艾灸要取哪些穴位,注意哪些细节呢?

冬季养生可灸两穴:

神阙穴,即人体的肚脐眼,肚脐是人体阴阳的分界线,也是先天后天交汇之处,灸这里能平衡阴阳。

涌泉穴,堪称养阴第一大穴,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它位于足心,从中医的角度讲就是处于至阴之地,距火脏最远,所以艾灸这个穴位不但可以调理虚火上炎的问题,还能得艾火纯阳之性使阳生阴长,浮游之火下行复归命门肾宅,起到阴阳双补的作用。

艾灸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上述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注意事项!

艾灸好处虽多,但在这里,医生提醒大家,不是每个人都适宜艾灸,也不是说灸越久越好哦。

首先,艾灸的时间不宜太久。艾灸字面上可解释为,艾是指应用中药艾草的叶子作为主要材料,灸字由上面的久和下面的火构成,即用火从久,意思是用火攻的方法进行治疗,时间要长久。如果是针对部分特别的疾病,比如痛经、虚寒性疾病,如虚寒性泄泻、免疫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或者虚寒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灸法必须用重灸,通常要灸到40分钟以上,甚至是让热渗透到机体内之后才能停灸。但如果是平时做保健、保养,艾灸时间不宜过长,每次20-30分钟就可以。特别是我们之前刚说到“藏阳”,冬季若灸太过,易损伤阴气,耗散阳气,保健效果适得其反。

其次,艾灸时间宜选择白天,避免晚上艾灸。夜晚,人体的阳入里而阴出于外,若此时艾灸,势必扰乱阴阳转换的规律,从而导致失眠、梦多、烦躁等情况。所以,当选择白天时间艾灸,调理身体。

再次,穴位的选择也比较讲究,比如前边提到的神阙、涌泉,适用于绝大部分人,但若本身有些慢性疾病,或者要用到其他穴位,尚得考虑个体体质差异、疾病阴阳状态、身体耐受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此外,阴虚患者,慎用艾灸。这些情况,需要中医医师给出专业的评估意见再进行日常艾灸保健才是较好的选择。切忌盲目自我调理,以免犯了“冬箑夏裘”之讳。
 

文章不够详细,我还想问点啥!

推荐阅读更多文章

推荐专家